張聖君食物傳說與古代福建農業信仰
黃藝娜 吳紀寧
張聖君信仰在閩台地區廣為流傳,他是海峽兩岸民間最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傳說其乳名慈觀,生於福建永泰盤穀,活躍於北宋時期,早期形象是一個頗識法術、濟世利民的遊方道士,在唐宋造神運動中被福建民眾推舉為神,神號有張公聖君、張真君、張公真君、張公法主、法主公、都天聖君、都天法主、監雷禦史等。
張聖君信仰曆經800餘年,各地自成特色,主要有莆田的張公信仰、以閩清金沙堂為中心的閩東張聖君信仰和以德化石壺寺為中心的閩南法主公信仰。進入明清,張聖君信仰在傳說和民俗方麵體現出農業神信仰的實質,留下許多關於食物的傳說,包括放生紅泥鰍、草藥治疫病等,或可折射出古代福建農業發展的史影。
傳說張聖君為度化閩清金沙鎮金坑的嚴員外,前往嚴家當傭工,身體力行勸其禁殺生、戒口欲。一次,張聖君下田犁地時,嚴員外知其平常素食,不茹腥膻,卻故意讓丫鬟在煮粉幹的底下藏了幾條紅糟燜泥鰍送給他吃。張聖君知其用意,吃完粉幹後﹐便用筷子將紅糟泥鰍一條條夾起放進田裏,口中念念有詞,那煮熟的泥鰍竟一條條複活遊走。
自此以後,梧桐村一帶出現一種特殊的紅泥鰍,其腹部還有兩個凹痕,傳說是張聖君用筷子夾過的痕跡。這些紅泥鰍繁殖至今,成為當地的特有之物。
從農業的角度來說,在稻田中散養泥鰍對水稻的種植是有益的。泥鰍是一種底棲魚類,通常生活在稻田和其他水域的底部,對水稻的生長並沒有不利影響,反而有一些益處。泥鰍在淤泥中活動時,可以幫助改善土壤結構,使土壤更加鬆軟,有利於水稻的生長。泥鰍的排泄物也可以作為肥料,為水稻提供營養。泥鰍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們的食譜包括水生植物、浮遊生物、小型節肢動物、搖蚊幼蟲和水生昆蟲等。因此,泥鰍可以幫助控製稻田中這些害蟲的數量,減少對水稻的損害。另外,泥鰍在稻田中還可以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可以吸收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質,有助於維持稻田水質的平衡。
據傳說記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安溪縣的民眾普遍出現紅斑症狀,由於找不到有效的藥物,疫情的發展十分危急。張聖君觀察病情後發現,隻有天山雪蓮才能救民眾於水火之中。然而,天山遙不可及。於是,他決定先緩解民眾的病痛,指示民眾用瓜菜葉、生豆腐和香黃三味材料搗碎後塗於患處。
在古代,許多藥品都是從植物中提取的,而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人們通過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特性以及其季節性變化,逐漸掌握一套利用植物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對植物特性的了解和掌握,也是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方麵。
張聖君使用的治療方法,反映出在當時,農業知識包括植物和草藥的藥用價值已經在民間得到一定的普及和應用。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而言,瓜菜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還具有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抗氧化等功效;生豆腐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物質,還含有一種叫作“大豆異黃酮”的物質,有助於調節身體的激素水平;香黃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等疾病,同時具有抗腫瘤、抗疲勞、降血壓等作用。
傳說淳熙四年(1177年)的冬天,天氣異常寒冷,尤溪山區更是如此。有一個農婦正在生孩子,由於家裏貧窮,身體又虛弱,無法抵禦這種嚴寒天氣,情況十分危急。張聖君聽說後,心生憐憫,將一些材料釀製成一缸紅酒,送給這個農婦作為月子酒,還告訴農婦多吃一些糟菜,因為糟菜中含有鐵質,可以補血。農婦按照張聖君的建議,結果她和孩子都變得健壯起來。這個消息很快就在鄰裏之間傳開了。於是,在尤溪、德化、大田等縣,許多即將生產的產婦都會釀製紅酒備用,同時也吃一些糟菜來補血。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當地的一種習俗。這個傳說反映信仰和農業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古代,農業不僅是人們的生活來源,也是信仰和宗教的重要基礎。
福建是一個多神信仰盛行的地方,人們崇拜著各式各樣的神祇,從海神、山神到農神,無一不體現福建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在這樣的信仰氛圍中,張聖君作為農業神祇的地位逐漸凸顯,成為福建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傳說不僅是對古代福建農業信仰的生動映射,更是我們洞察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相連的社會生活狀態的重要途徑,從而為理解和感知古代農業文明提供了寶貴的視角。
(作者單位:LD乐动
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大學曆史學院)
原文鏈接: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7/16/content_382605.html